管理交流
|
|||||
|
|||||
摘要: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以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根本要求。本文从实际经验出发,以内部审计业务顺序为线索,围绕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阐述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点,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 五道关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标的有效程度。它既是衡量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工作业绩的关键指标,也是审计客观性和权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工作的总抓手。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审计的客观性、权威性?这是广大审计工作者历久弥新的课题。本人结合多年实际审计工作体会,认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把好“五道关”。 一、前期调研关 “磨刀不误砍柴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战”这些话都说明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事前准备对审计工作也一样重要,对被审单位开展审前调研工作不但重要,同时也是法规的要求。《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计划》第五条规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项目审计方案”,第十四条规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项目审计方案”,而要清楚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就必须对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这些规定明确了前期调研的法规依据。前期调研要围绕以下内容来开展:一是被审计单位业务范围、营业规模、机构人员等基本情况;二是制度建设等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及运行情况;三是财务会计、经营统计、设备物资、工资薪酬等业务资料;四是重要的合同协议、预算策划方案、经济活动分析、年度工作报告及“三重一大”等会议记录;五是上次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外部中介审计、检查报告及问题整改情况;六是涉诉纠纷、业主单位表彰、投诉及管理层、各部门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评价与反馈等。以上内容的获取渠道包括财务报表系统、账务系统、预算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公文信息系统、合同信息系统、内部网站、被审单位和业务部门提供等。通过调研应当确定审查的目标和范围、内容和重点、程序和方法、审计组成员及分工等,基本完成符合性测试工作的主要内容,锁定被审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点,确定实质性测试重要性水平。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总之,前期调研是项目审计方案的关键工作,调研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项目审计方案的可行性,而项目审计方案是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是审计工作质量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场实施关 现场审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进行程序性审计文件的现场交接和沟通,比如:审计承诺书的签署、审计公告张贴、意见箱设置、现场进点会议、撤点沟通会议等;另一方面要完成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如何高质量完成现场审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很关键。 (一)充分发挥审计组长(或主审)的作用。现场审计是一项多人多专业合作的系统工作,需要许多审计人员联合作业、分工合作、协同完成,而审计组长则是这个系统的总协调人,它的作用应当体现在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两方面。一方面要做到与总部、被审单位之间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保持上情下达、沟通顺畅,保证现场工作环境满足审计工作需要,同时对组员能力水平、审计质量标准、现场进度节点等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因素胸有成竹,充分掌握,确保审计工作进度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指导和监督其他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提出阶段目标要求,并对形成的业务工作成果进行复核评价。 (二)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实施。按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实质性测试是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的保证,这就要求现场审计工作必须围绕实施方案制定的重点内容和风险事项来进行。一要全流程审查重要内容。现场审计过程中,对于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审计内容要按业务流程顺序全流程详细审查,做到全面梳理不留死角。比如对材料管理的审计,要涉及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及处置各业务环节;对分包管理的审计,要涉及立项、招标、合同、结算和支付等业务环节。只有通过全流程、全环节审计,才能确保查清重要审计内容,真实完整展现业务活动的全貌,有助于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二要重点关注风险事项。坚持以风险导向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综合风险为基础分析检查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实践中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的风险事项开展实质性测试程序,一般从“红旗标志”着手,对风险相关人员进行问询,对风险事项进行核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查询、核实,做到“深究细查”,查“总账”与“细账”、“明账”与“暗账”相结合,得出风险事实结论,进而分析风险形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建议。 (三)要保证审计证据可用。所谓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各种事实依据,它是编制审计底稿的基础资料,而审计工作底稿则是撰写审计报告的依据。审计人员应当将获取的审计证据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完整、清晰地进行记录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并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可用的审计证据是高质量工作底稿的关键,必须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取证过程要严谨合规。获取审计证据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对重要性程度较高的审计事项应当获取更加充分的证据数量,形成相互印证的证据链,取证过程中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防止被审计单位随意推翻。二是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审计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的乘积,证据的充分性及所采取的审计测试程序与审计风险呈正比关系,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就越要开展多种审计程序测试。比如,对某单位一项费用审计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为误差不超过100元,要实现这个目标,那就要求对所有审计期间发生的100元以上费用真实性进行实质性测试,这样才能合理保证误差不超过100元。三是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除重要审计事项外,获取审计证据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不能因为过度取证而浪费宝贵的审计资源。四是适当的抽样方法。取证过程中要正确选择抽样方法,总的原则是要做到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属性符合总体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四)要多样化审计方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是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基本要求。具体审计实践中使用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资料审核、业务观察、实物监盘、谈话问询、往来函证、事项调查等,各种方法的使用组合要做到相互补充、互为印证,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审计证据,促进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方法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审计新方法的创新和使用上,比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内部控制测试、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分析性复合和计算机信息化等审计方法。 三、分级复核关 实行分级复核制度,对审计实施环节进行层层把关,是确保高质量审计的客观要求。一是严格实行分级复核制度。要按照审计质量规范要求层层落实主审人员、审计组长和机构负责人的复核责任。主审人员把好第一道关口,审计组长对审计目标偏差及审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责成补充完整;机构负责人对审计质量负总责,要确保复核意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现主要材料不完整、基本格式错误的,应当通知审计组限期修正,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定量不准等问题的要退回审计组限期整改。二是提高复核意见质量。要求复核人员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的工作态度,提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措施可行的复核意见,确保审计质量。要通过对审计业务、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日记底稿、定性处理、法规应用等审计报告相互间的一致性的分析评价,修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偏差,减少审计质量缺陷;审计机构负责建立动态审计复核管理平台,及时记录复核意见及采纳情况,并将复核意见作为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考核评价依据,对未经分级复核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一律不予核稿,不予签发,审计项目不得进行完结归档处理。 四、结果沟通关 审计结果沟通是指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息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有效的沟通是审计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审计结果沟通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沟通的目的是取得被审计单位和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进一步彰显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的沟通不但需要制度保障,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一是要建立审计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确保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二是沟通结果要形成详细的文字记录材料,并作为审计工作底稿附件归档保存;三是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重大风险和舞弊行为时要及时与适当的管理层汇报,请示对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意见;四是被审单位对审计结果沟通有异议的,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对结论再核实,并按规定进行答复;五是审计人员进行结果沟通时,应当注意沟通时限和沟通技巧。 五、整改问责关 审计整改与问责属于审计成果运用范畴,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整改问责工作好坏不但直接反映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审计权威性的重要体现。通过整改问责逐步形成敬畏法规、崇尚法治的合规经营意识,促进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做强做优战略目标。一是要落实好整改责任。坚持以“单位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总部业务部门负责整改指导,审计负责整改监督评价,部门联动、上下协同”为原则的问题整改机制。实行对账销号、考核评价,建立审计整改跟踪、通报工作平台,做到整改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多维度验证整改效果。二是要坚持依法依规问责。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等,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建立重大决策终身问责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来界定责任追究工作职责,分级组织开展违规责任追究工作,分别对企业不同层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问责处理,形成分级分层、有效衔接、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1].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2].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 【责任编辑:韩佳福】 |
|||||
【打印】【关闭】 |
|||||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没有了
|